2006年9月5日,世界最高、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——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(俗名應縣木塔),迎來950歲“生日”。在慶典期間最引人注目的是,在應縣木塔后的大雄寶殿內展出1974年在木塔內發(fā)現的“佛牙舍利”及佛教“七珍”等珍貴文物。據山西青年報報道,此次慶典以“木塔屬于世界”為主題,來自全國各地共1200余名高僧及3萬余人參加慶典。?

  ?

  木塔傳奇?

  ?

  應縣木塔總高67.31米,相當于現在20層樓房高,建于遼代清寧二年,即公元1056年。木塔建成后,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、戰(zhàn)火的襲擊,依然巍然屹立。1961年應縣木塔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?

  應縣木塔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唯一實例,是建筑藝術的精品。構筑奇妙、式樣繁多的斗拱與梁、枋、柱科學組合 ,結為整體,反映了近千年前建筑科學、建筑藝術的杰出成就。木塔繼承了唐宋建筑風格,又內含遼代契丹民族的雄渾、樸實,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性建筑。?

  木塔最令人稱奇的是其設計的精巧。全塔上下除了磚石塔基和鐵制塔剎外,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,沒有一根鐵釘,數以萬計的構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。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,其結構之固堪稱一絕。木塔采用的是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,而平面分為內槽和外槽兩部分,內槽供奉佛像,外槽構成平座供人員活動,內外槽之間亦靠各種木料縱橫連接,這就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式結構。?

  專家認為:應縣木塔避雷在于木結構的絕緣性,同時,塔內上下層的連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。叉柱造就是將上層柱的底部十字開口,插在下層柱上的斗拱之間,而且上層柱向內退進半個柱徑,從而造成逐層內收的效果,進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穩(wěn)定性。另一方面,木結構建筑應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剛性連接,當遇到大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時,構件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,可以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,起到調整變形的作用,構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韌性。?

  ?

  佛牙舍利?

  ?

  應縣木塔舉世聞名,但木塔內秘藏的遼代珍貴文物的來龍去脈卻鮮為人知。文革浩劫之初,塔內塑像遭到破壞。1966年10月19日,一游客登塔游覽,在三層佛壇座下揀起花式銀盒一個,內裝七珍與佛牙舍利,共35件,交給時任木塔管理員保存。1974年,木塔實施搶險加固工程,工作人員發(fā)現四層主像釋迦牟尼佛像胸背部開洞。以木棍探測,覺得有物深藏于內。經設法提取,得到卷軸兩件,一為刻經,一為繪畫《神農采藥圖》。后經清理,又發(fā)現一批卷軸文物和刻經。1974年9月,檢查人員發(fā)現二層主佛被人撬開,維修人員及時報案。抓獲嫌犯木匠王某后,公安局追回了全部被盜文物,有銀盒、水晶石、水晶葫蘆、水晶珠、沉香木等共計36件。1974年11月18日,在二層主佛像腹內取出佛經30卷,殘卷兩包。1977年9月10日,在一層清理出佛經30卷,殘卷12包,手抄本4包。?

  這樣,經過前后五次發(fā)現清理,共得佛經75卷,佛畫四幅,七珍與佛牙舍利68件,殘卷15包,手抄本4包。這是古人留給我們后代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無價之寶。?

  2006年9月4日,在應縣木塔后的大雄寶殿內展出佛牙舍利和佛教七珍,亦稱七寶: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、貝類、赤珠和瑪瑙。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遺骨,木塔二、四層主像中各出一枚。?

  ?

  木塔“百病纏身”?

  ?

  雖然木塔經受住了近千年的嚴峻考驗,但是那些災難還是對木塔造成了嚴重的傷害。目前,木塔二、三層已明顯向東北方向水平整體扭轉,柱子也向東北傾斜,尤以二層為重。經專家診斷,木塔有百余處殘損。?

  據載,歷史上對木塔的大型維修有六次。近代,只是對木塔進行簡單的維修。從上世紀九十年代,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對木塔進行相關監(jiān)測,隨后國家文物局將應縣木塔修繕列為古建筑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。2001年,國家文物局正式向全國公開征集木塔維修方案。經過眾多權威專家的“會診”,最后形成落架大修、抬升上部修繕、現狀加固三種修繕方案。?

  第一個方案落架大修,能較為徹底地解決木塔殘損后修繕和加固等問題,但施工周期長,對原有結構改變較大,且在保存構件、防火、防潮、防蛀等方面任務重。?

  第二個方案抬升上部修繕,技術可行性很強,是現代科技與古建筑修繕傳統(tǒng)方法相結合的典范,且能保持上半部原狀不動,抬升裝置科技含量高。抬升以后第一、二層殘損較多的構件用解體維修方法予以加固,能較徹底地解決木塔的穩(wěn)固、安全和保護問題,但費用會較大。?

  第三個方案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,對殘損構件提出了加固措施,投資較少,可延長木塔壽命,但未能解決木塔殘損壓縮及荷載能量不足等問題。?

  目前,專家們傾向第一、二方案的較多,尤以第二種方案呼聲最高。但從國家提出要維修木塔至今,已經過去了五年,維修方案經多次論證,遲遲不能敲定,修繕工作仍杳無音信。(邊云芳 本文作者系《山西青年報》記者)?